金鸿控股(000669)是一家天然气长输管道及城市燃气管网的建设和运营商,业务遍及十余个省级地区。这是一个业务相对单一的上市公司。
今年8月的公告显示:因资金周转困难,金鸿控股发行的“中油金鸿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公司债券”(下称“15金鸿债”)未能如期偿付应付利息及相关回售款项。
不过,我们关注的重点并非金鸿债的后续兑付问题,我们更愿意通过财报加深对这家上市公司的了解。
票据迷思
根据申万分类,A股燃气行业上市公司共有21家。中和明略研究团队浏览这21家上市公司后发现,纯粹燃气销售、安装的上市公司或没有应收票据,或在中报年报中披露的应收票据为银行承兑票据。这或许意味着,纯粹燃气大概率以银行承兑票据为主。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除金鸿控股以外的存在商业承兑票据的5家上市公司,它们分别为中天能源(600856)、百川能源(600681)、光正集团(002524)、南京公用(000421)、胜利股份(000407)。
中天能源有油品贸易、海外油气田等业务,合计占比逾6成;百川能源售卖燃气具,2017年销售收入约占总收入的2成;光正集团有钢结构工程与销售业务,二者合计销售占比约4成;南京公用有旅游服务、汽车销售与营运等业务,合计销售占比逾2成;胜利股份有成品油批发业务与塑料制造业务,二者合计销售占比逾3成。
可见,上述5家上市公司均在燃气主营业务之外存在不可忽视的其他业务。这些其他业务都有可能产生商业承兑票据。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本期话题的主角,金鸿控股。根据中报及年报披露,金鸿控股是从2015年年报起才有商业承兑票据的。
因票据有效期为6个月,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考虑年报数据的同时,也考虑中报数据。以下是金鸿控股2015年中报至2018年中报的票据情况:
因此,我们比较好奇的是,上市公司尤其是2017年中报所收到的商业承兑票据都是如何形成的?
在回复交易所2017年年报问询函的公告中,金鸿控股披露:截至2016年12月31日,应收票据余额为1.02亿元,其中衡阳华菱连轧管有限公司(下称“衡阳华菱”)应收票据余额为8053万元,都为应收天然气销售款。截至2017年12月31日,应收票据余额为9489万元,其中衡阳华菱应收票据余额为9484万元,都为应收天然气销售款。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衡阳华菱是华菱钢铁(000932)孙公司。难道衡阳华菱2016年支付银行承兑票据,然后在2017年又更换为商业承兑票据?
在应收款之外,金鸿控股的其他应收款也有些许疑问。如2016年其他应收款2至3年、3年以上金额分别为1068万元、804万元,合计1872万元;然而到了2017年,3年以上的其他应收款居然高达2003万元,超过前一年二数据之和达131万元,这又是什么原因?
2014年收入疑云
在深交所对于金鸿控股2014年年报问询函中,深交所的问题七为:
“截至2014年12月31日,你公司应收账款余额第一名单位为中节能六合天融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六合天融’),应收账款余额为5460万元,账龄1年以内;你公司年报披露的前五大客户并无六合天融,你公司对第五大客户的销售额为3821万元,请你公司说明前五大客户披露是否有误。”
对此,上市公司在回复公告中称:“六合天融2014年度实现收入1.02亿元,为公司第四大客户,由于统计上的疏漏,没有在公司前五大客户列表中列示出来。”这让人不禁好奇,金鸿控股何以出现如此重大疏漏呢?
在2016年,中环装备(300140)发布了收购公告,拟发行股份购买六合天融100%股权。在该交易报告书中,中环装备披露了六合天融2014年前五大供应商,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第一名的北京正实同创环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正实同创”)恰是金鸿控股子公司,如在回复深交所2017年年报问询函的回复公告中,金鸿控股称,公司的环保业务由下属的北京正实同创及其子公司实施。
不过,交易报告书中的6464万元与金鸿控股所披露的1.02亿元相差近3700万元,而其余四大供应商又与金鸿控股无关,这让人更添疑惑。
正实同创拖累业绩
说起这个正实同创,我们有必要给出更进一步的介绍:2014年1月22日,上市公司向北京世纪锦晨投资有限公司收购了正实同创51%的股权,收购价款1.2亿元。以彼时的收购价计算,其估值约为2.35亿元。
不过,该事项仅在金鸿控股2013年、2014年年报中有披露,具体的收购细节并未以单独的收购公告形式予以披露,而在2014年年报中,金鸿控股披露该次收购致使上市公司形成8653万元商誉。年报亦披露,正实同创2014年1月22日至12月31日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2.55亿元、4277万元。
而后在2015年9月7日,金鸿控股向江苏中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及彭晓雷以 4.3亿元的价格收购正实同创49%股权,对应100%股权估值约为8.78亿元。溢价过高导致上市公司当期资本公积削减3.66亿元。
在公告中,两名交易对方对目标公司进行业绩承诺:2015年至2017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2.4亿元(合并利润扣除少数股东损益);年度净利润分布为:2015年0.6亿元、2016年0.8亿元、2017年1亿元。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正实同创2015年至2017年净利润实际实现分别为4576万元、3033万元、-1479万元,持续下降甚至亏损,与承诺的2.4亿元净利润相差高达1.79亿元。尽管如此,上市公司仍未对商誉计提减值,这也或将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隐患。
Copyright 2018- www.dyjian.com/ 大宇股票知识网 海口美兰韩哲棚百货商行 版权所有 琼ICP备2023001966号
免责声名:本站所发表的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和学习,内容所带来的一切后果均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