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称所带来的快感,似乎也是呈现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所以,当“股评大师”遍地之后,高逼格的“证券分析师”出现了,接着“首席分析师”、然后“巫师”、“天王”、“首席经济学家”……这个架势,完全就是装逼上天的节奏啊。
不过,在A股市场,还愿意被人称为“大师”的,估计只剩下外国人了,比如,国际大师吉姆·罗杰斯,每次被国内的信徒们高价请到五星级酒店的国际会议中心讲故事时,只要一听到主持人用惯常谄媚口吻介绍“我们非常荣幸地请来国际投资大师”这句话,罗杰斯大师原本还故作深沉的脸上立刻绽放出菊花般的笑容来。
不幸的是,后来专家惨变“砖家”,大师又沦为“大嘴”,搞得大家只好绞尽脑汁想新名词,于是“亚太”、“环球”之类又被创造出来了,感觉地球上的词汇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了。
每一只妖股的背后都有一群“大师”
中国股票市场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一路有形形色色的“大师”相伴,“大师”盛行,装神弄鬼,总不见停歇,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市场浮夸之风已然成为了常态,二是投资者心态浮躁为“大师”提供了群众基础。
中国股票市场的大师之路,大致经历了这三个阶段:
第一,自娱自乐阶段。
最初的民间股评大师,往往出身于职业股民,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人气颇高,善于总结,勤于研究K线图与各类技术指标,他们表达欲比较强烈,乐此不疲地活跃在营业部的散户大厅,占据报刊杂志的股市版和电视、电台的财经节目,他们大胆解盘,积极荐股,所得甚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无非就是周围散户们的一声“高手!”恭维,所荐股票别人赚钱了,请吃顿饭,报纸给点稿费,电台电视台给点路费。
名气比较大的,券商营业部请来开个股评报告会,办个股民炒股培训班赚点外快。总体来说,早期的股评大师到处开讲,获取金钱的动机不是特别明显,主要还是一种兴趣爱好,以满足虚荣心为主。
第二,坑蒙拐骗阶段。
随着散户大量涌入股市,新股民容易被大师们口若悬河的演说风采所迷惑,而老股民则总是把一夜暴富的希望寄托于他们隆重推荐的某一只黑马股,于是,大师广受追捧,一下子就成股民眼中的股神,他们口吐莲花,点石成金,一说某股票好,热情洋溢的散户们就把它推到涨停,场面疯狂,大师们被自己的魅力吓坏了。于是,一个邪念就顺理成章地出现在脑海:既然如此,我自己先买了某股,然后就在媒体上推荐,等散户一冲进去,把股价推高了,我就卖给他们,每天赚一个涨停,那得发多大的财呀!
一招鲜,吃遍天,股市钱多人傻,大师们纷纷仿效,买入——推荐——卖出,每天带领脑残粉们一、二、三,就玩这么个弱智的“抢帽子”游戏,大师们赚得盆满钵满。
赚钱哪有嫌多的?游戏不断被升级,利用互联网技术深入各个环节,买断电视台黄金时间雇黑嘴忽悠,搞人海战术打电话推荐牛股……至此,大师们彻底撕下遮羞布,恨不得直接动手开抢了。
正如《西游伏妖记》中,悟空对唐僧所说:我走的最长的路,就是师傅你的套路。
第三,装神弄鬼阶段。
在监管部门与公安部门的联手打击之下,以北京首放为代表的“抢帽子”队被查处,“帽子一哥”汪建中身陷囹圄,最终落得家破人亡的凄惨结局,极大地震慑了其他“队友”。从此,大师们的骗钱运动进入低潮,并被迫转入地下活动。
民间大师式微,机构大师崛起,与老一代股评大师高中、大专最多本科的低学历相比,这些动辄冠以“首席”头衔的大师们,往往会有很吓人的学历与阅历,起步价都是硕士,一般博士,海归博士,经济学家,但是,你看看他们的言谈举止,要么语不惊人死不休,要么装神弄鬼故作高深,其实就是升级版的股评大师而已。
空盆取蛇与个位数预测股指是同一套路
Copyright 2018- www.dyjian.com/ 大宇股票知识网 海口美兰韩哲棚百货商行 版权所有 琼ICP备2023001966号
免责声名:本站所发表的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和学习,内容所带来的一切后果均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