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习惯炒ST重组股 ST与小市值之间的联系有哪些其实ST股票的炒作与监管的态度关联度很高,需要摸清监管周期的变化脉络。最近做了一个简单的研究《全新监管形势下的ST股投资》,以下是分析过程,供大家讨论。
ST股作为一个特殊的板块,其投资的方式受到政策影响较大,大家都关心的借壳和摘帽机会,应该怎么把握?在如今新股高发,壳资源价值下降的大环境下,ST股该怎么投资?面对几十只ST股票应该如何选择?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分别从借壳和持续运营预期两方面,用量化工具帮大家实现ST股的优选,策略2016和2017两年的回测收益都在40%以上。
在蓝筹白马霸屏的2017年,我们的ST策略还能保持大幅盈利,说明ST是一种仍可持续的隐性制度红利,而如何发现沧海遗珠,可以借助我们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量化策略。
先科普一下ST股票,老股友可以跳过:根据沪深交易所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亏损两年,股票名称前会加ST(Special Treatment,意为特殊处理),连续亏损三年,股票名称会加*ST。此外,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等其他特殊情况,也会被ST。被ST和*ST后,个股涨跌幅限制由10%改为5%。
一般来讲,ST的投资价值来源于两方面:摘帽恢复正常和被借壳重组。每年年报发布后,ST股或扭亏摘帽,或被并购重组,或继续恶化甚至退市。不论是概念炒作,还是可能存在的基本面投资价值,年报发布前后,ST板块始终是市场关注的一大热点。
摘帽意味着公司可持续经营,避免了退市风险,同时过去由于业绩低迷导致的与行业平均估值缺口,也将部分恢复。而借壳重组,除涉及到将壳公司的不良资产资产,置换为注资公司的优质资产,每股账面价值可能大幅提升,也存在溢价收购的机会。市场预期向好,若能抓住此两类投资机会,收益非常可观。
ST&小市值ST股里,究竟哪些容易被借壳呢?首要的因素就是市值,因为市值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买壳的成本,至于壳里面有什么,在这种时候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可以构建一个策略,在ST股里选5个市值最小的个股,20个交易日调仓,收益走势如下:
整体看可谓收益惊人,除了2008年和2011年小幅亏损,其他时候收益都不错,2012年到2016年连续四年,年收益为正。不过到了新股如泉涌的2017年,壳资源失去了稀缺性,2017年亏了13%,且趋势发生改变。号称是“史上最严借壳新规”的《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决定》,2016年9月正式实施,取消重组上市的配套融资,延长股东股份锁定期。此外,受到2017年开始的新股发行常态化、监管审核收紧等因素影响,目前企业采取借壳上市的方式,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提升,成功概率却降低。而随着退市制度的完善,借壳上市的空间还将被进一步压缩,壳资源的炒作遇冷,导致2017年开始策略表现反转,有失效迹象。若前面我们说的监管环境不发生变化,那么以卖壳为投资方向的ST股策略,将很难复现历史上的辉煌,看来改善业绩,维持企业持续运营,是ST板块应该努力发展的方向了。
ST&PSST股如果想要扭亏为盈,就是利润得从负到正(这是一句废话),那么利润从哪里来?这个时候想想最简单的公式: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总成本而这个公式里,除了想作死掏空公司的情况外,大部分公司都是会适度控制费用的,所以在公司的经营过程中,收入是最重要的,可以说收入是一切的起点,有了收入才能有盈利的可能。不过营收是个绝对值,不同公司之间不具有可比性,所以尝试用市销率(股价/每股营业收入)来筛选ST股。于是又有一个新策略:去除停牌股,以所有ST股为股票池,按照市销率因子从小到大排序选5只,每20个交易日调一次仓,2007-2017回测的收益如下:
虽然整体收益不如ST与小市值的组合,但是ST与PS的组合,因子如此之少,思路如此简单,在2017年仍然能盈利,说明PS因子对于ST股的选择有着非常直接且长期的指导效用。未来ST借壳空间被压缩,ST股的核心投资逻辑仅剩摘帽一个了,也许这个因子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策略中的调仓频率设置为20个交易日,这是为了及时感受市场变化,尤其是在ST摘帽期间。20天调仓针对摘帽这个事件的发生频率来讲稍高,不过除了每年摘帽高峰期,其他时间调仓的换手率较低,相对来讲并不属于太短期的投资。
可以看到在2016年以前,策略的收益大部分时候不如ST概念指数本身,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前面的小市值策略中找到原因。2016年以前,市场对ST的关注重点在借壳,因此借壳的收益远远高于持续运营带来的投资价值。不过非常明显的是,2016年和2017年,策略的投资收益开始大幅领先ST板块走势,2017年在板块本身下跌的情况下,我们的策略逆势而上,甚至有46%的收益。该策略在ST板块的选股能力比较突出,能选出在新的监管形势下,具有投资价值的标的。相信在ST投资逻辑改变后,未来这一效应也有望持续。
我们来研究一下,要完成一项资产重组,需要经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公司宣布因重大事项停牌,根据重组方案的复杂和重大程度,停牌时间有长有短;在停牌期间,重组公司也会发布一些进展公告。
第二阶段,董事会公布重组方案,并复牌。一般来讲,如果拟重组进来的资产好,第一阶段停牌前消息没怎么泄露,那么股价就会表现得疯狂。比如拟收购游族信息的梅花伞,方案公布复牌后就连续7个多涨停。
第三阶段,公司召开股东大会,表决重组方案。一般来说,股东大会都会通过重组方案,但对于部分机构投资者话语权强,方案又有些“猫腻”的公司来说,可能会遇到问题。比如,大商股份曾向大股东定向增发购买资产的重组方案,就被“茂业系”等股东否决。
第四阶段,重组方案上报证监会,被受理,等待审核。以曾经的梅花伞为例,公司在公布了董事会通过的重组方案到公司公告重组材料获得证监会的受理。间隔一个月不到。
不过,从我看了多家公司的情况看,一般从证监会受理重组材料到并购重组委审核,要经历3个月的时间。期间,证监会还可能会让公司补充材料。
在此阶段,公司股票是正常交易的。第五阶段,证监会通知,将于近期审核公司的资产重组方案。公司会在第一时间公告,并停牌。在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发布通过或不通过的公告后,公司复牌。接下来,重组方案就可以具体执行了。
在上述五个阶段中,一只重组股的绝大部分涨幅可能都在第二阶段,有部分是在第五阶段。超额收益的逻辑就在于是否“超预期”。
目前,国企改革,国资改革是领头羊,大家好好研究研究,会发现机会。比如前期的联通混改,马上发生的360回归等。一般重组公司,最大的超额收益在第二阶段。但有些公司,也可能在第五阶段--证监会是否放行。
在第二阶段股价暴涨之后,有些重组公司可能会沉寂,投资者在冷静后,甚至会担心股东大会和证监会是否批准,特别是那些*ST股,有的做了许多次方案都在证监会环节被卡住。此时,如果证监会审批通过,将成为最后一颗定心丸,股价再度上行,否则则会连续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