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审议通过将有哪些变化 资管新规对债市的影响因素分析近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俗称“资管新规”)获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这意味着打破刚兑,过去保本保收益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向净值化转型转型近在眼前。
近期,市场出现了些许变化。全球贸易摩擦导致避险情绪升温,上周五债市更是瞬间大涨;人民币去年大幅升值,外资对于中国利率债的配置热情高涨;近期,彭博宣布将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数据显示,境外机构1月增持人民币债券983.15亿元,增持幅度创历史新高。今年,债市是否会出现转机和长久期配置的机会?即将落地的资管新规对债市的“净影响”如何?
业内专家表示,资管新规统一了监管框架和标准,正式确立了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方向。未来行业风险将有效释放,影子银行、刚性兑付、多层嵌套等顽疾有望得到根治,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生态和竞争格局将获重塑。
资管新规对债市的影响:此前,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资管新规对债券市场的影响要远大于股票市场,对于股票市场而言,短期内或许确实会面临入市资金减少的现象,但相信减少幅度很小,长期来看,市场规范程度提升,依然可以理解为利好市场。
从利好面分析,楼超表示,资管新规此前包含的去通道、净值化转型、规范交易对手的管理都符合外资机构配置理念,非标回表也利好债券等标准化资产。“至于长线配置盘什么时候会加码入场,这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配置过程。”
当然,众多机构也普遍认为,去杠杆对债市造成巨震的阶段已经过去,“去年四季度在经济数据回暖、资管新规浮出水面的情况下,债市遭遇抛售,流动性较好的利率债、政策性金融债甚至率先出现抛售,这主要因为机构需要换取流动性来应对去杠杆压力,而后才轮到资质和流动性较差的信用债。”
眼下,市场已经将资管新规的影响纳入预期,“最恐慌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去年是收益率上升高峰期,流动性较好的利率债在今年年初已经形成了较好配置的吸引力。”
不过,他也提及,非标回表可能会对债市的供给造成压力,“过去的非标融资需求可能要通过发债来完成,供给上升对债市而言短期偏负面,但长期中性。”
资管新规第十九条提出,资产管理产品应当设定负债比例(总资产/净资产)上限,同类产品适用统一的负债比例上限。每只开放式公募产品的总资产不得超过该产品净资产的140%,每只封闭式公募产品、每只私募产品的总资产不得超过该产品净资产的200%。计算单只产品的总资产时应当按照穿透原则合并计算所投资资产管理产品的总资产。
因此,资产管理产品的持有人不得以所持有的资产管理产品份额进行质押融资,放大杠杆。此外,个人不得使用银行贷款等非自有资金投资资产管理产品,资产负债率达到或者超出警戒线的企业不得投资资产管理产品,警戒线的具体标准由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另行规定。
下半年关注信用债违约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记者采访众多中外资机构基金经理后发现,对于今年的信用债市场,各界存在一定的担忧。2018年初债券违约事件频发,仅违约主体就涉及6个。
研究显示,从2014年3月5日至今,共出现违约债券168只,涉及主体67个,这些违约主体均为非上市公司,以民营企业为主,行业主要分布在综合和采掘等,在债券品种方面,短融、企业债、中票、超短融、定向工具分别占比达50%、21%、14%、7%、7%,发行时主体的评级以中低等级为主,其中AA评级占比最高,达43%,AA-占比36%。
2018年以来,3A高评级信用债相较于低评级债的利差持续走扩,“看好高评级的国企以及基本面较好的民企债,它们相对于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将保持稳定。”楼超告诉记者。
3月23日数据显示,产业债整体行业利差为62.33bp,与3月16日相比,上行3.18bp。
楼超表示:“虽然1、2月资金面不紧张,但全年货币环境可能并不宽松,资质较差的民企融资趋紧,包括传统、新兴行业都存在这个问题。因此今年需要关注民企违约风险。”
记者也了解到,虽然此前两周利率债因避险情绪而大涨,但信用债市场却表现平平。
此外,楼超也提示注意城投债风险。2015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务三年置换期结束之后,目前令各界比较担心的是存量城投债。根据2016年《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的要求,置换期结束之后,没有置换的一类债务对应的地方债务额度将由中央收回,偿债主体从地方政府返回发行平台。
“一方面,城投公司面临偿债高峰,另一方面其融资需求巨大,但却要完全取决于自身信用资质,监管指向剥离城投公司的政府融资功能,这可能造成的信用冲击也需要关注。”楼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