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全面准确地衡量风险,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是必要的
目前只是做相关数据搜集、模拟测试等工作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称,针对有多家媒体报道央行宏观审慎评估(MPA)将于2016年三季度起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指标测算,该报对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进行独家专访。
马骏回应称,该消息并不完全准确,目前MPA仍沿用前两个季度的“广义信贷”指标口径,表外理财并未正式纳入广义信贷范围,目前只是做相关数据搜集、模拟测试等工作。
马骏还表示,为了全面准确地衡量风险,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是必要的,有助于促进表外业务健康有序发展。央行还会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保证MPA中广义信贷口径之间的过渡是一个平稳的过程。
延伸阅读
中国央行据悉计划进一步加强快速发展的表外理财业务监管,要求各地金融机构将该业务纳入监测范围。《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未具名人士的话报道称,作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重要组成部门的理财产品将被纳入央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广义信贷测算范围。据花旗估算,这些理财产品总量高达13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9万亿美元)。此举或意味着银行若不增加资本便无法快速扩大信贷规模。分析师认为,该消息对债市资金面影响料有限, 给债市带来的冲击将是短暂的。
关于该政策的传言10月25日下午在市场流传,引发债券市场波动,长期国债利率调整。10月26日中国10年期国债买价收益率连续第三日走升;截至北京时间16:32,2026年到期、票息2.74%国债买价收益率升4个基点至2.74%,为近一个月高点。
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连续三日走升
“本周以来债券市场调整,更多是对前期债券走势与基本面背离的修正,上述传言只是更快触发了这种背离导致的市场脆弱心理的崩溃,” 蓝石资管研究总监赵博文在发送的点评中写道。“我们短期内对尤其是利率债,仍然持谨慎态度。但冲击过后,反而将迎来较好的配置机会。”
将表外理财纳入监管可能使个别超标的银行理财增速放缓,但对理财整体增速的影响微乎其微,他补充道。
根据中金,国信证券和国泰君安等机构10月26日发布的报告,该政策是中国央行在金融市场去杠杆的又一项措施,但估计该举措只是对理财占比较高的银行,比如中小银行,影响较大,对整体市场资金面影响不大,债券收益率调整后也许仍有下降空间。
测算范围
银行理财业务近年来在中国发展迅猛,银行也利用该业务来发展表外业务, 规避监管层对贷款和投资的限制。2016年7月,中国银监会据称考虑对银行理财市场加强监管,严控银行资金用于股票等高风险投资。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公布的数字,截至6月底,中国银行业理财资金账面余额逾26万亿元,其中四成为债券配置。
彭博10月26日援引知情人士称,中国央行已经要求各地金融机构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广义信贷”测算。央行要求对广义信贷的测算范围,在原有各项贷款、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款项等基础上,增加表外理财资金运用项目。不过,知情人士称,央行目前仍未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MPA评估范围,也不清楚央行将来是否以及何时会将表外理财纳入评估。
中国央行没有立即回复彭博寻求置评的传真。
国信证券分析师董德志在报告中指出,债市25日受该消息冲击的逻辑在于,市场担忧银行因此收缩表外理财,从而导致债券购买量弱化,进而引发债券价格下跌。但实际上,表外理财的低基数、高增速扩张时期已过去,引入广义信贷口径测算也很难形成负面影响,银行自发收缩业务的可能性不大。
国泰君安分析师徐寒飞在报告中称,理财整体规模、尤其部分非标业务突出的中小银行理财面临持续收缩下降压力,但对整体债市的实质影响不大;自3月中国央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 (MPA)以来,对流动性以及银行资产配置行为也并未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
加仓机会?
中信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明明在点评中称, MPA考核下,不少银行将表内业务转至表外,部分城商行表外扩张远超传统信贷,理财增速迅速上升,将表外银行理财纳入考核将制约部分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表外扩张。
他表示,按照新的测算方式,季末含表外理财广义信贷余额将等于“季末广义信贷余额+表外理财总资产-表外理财现金余额-表外理财存款余额”;鉴于理财监管趋严,理财扩张将放缓,前期配置压力趋于缓和。他预计,此次市场调整10年国债或将回到2.8%中枢位置,短期也可能出现2.9%-3%的超调现象。
兴业证券分析师唐跃在报告中称,中短期内收益率可能会有进一步的上行,但从中期来看,理财扩张放缓之后,资金回流银行间市场最终有助于无风险利率下降,利率债市场通过下跌释放风险,中期的投资价值将更好。他建议投资者可以借市场调整之机加仓。
总之 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回应称表外理财并未正式纳入广义信贷范围,目前只是做相关数据搜集、模拟测试等工作。
Copyright 2018- www.dyjian.com/ 大宇股票知识网 海口美兰韩哲棚百货商行 版权所有 琼ICP备2023001966号
免责声名:本站所发表的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和学习,内容所带来的一切后果均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