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价值投资的交易层面 好的价值投资者,交易频率一般均不高,价值投资者,往往也是集中投资者、长期投资者。他们深知市场通常是有效率的,因此他们总是耐心等待有吸引力的交易机会,从不参与价格投机,更不参与那种负期望效用的无聊投机。而一旦好的投资机会来了,他们就会大量买入,并一直持有至内在价值实现。
但最近一些年国内对巴菲特的报道较多,强调了“长期持有”、“永久持有”、“即使是高估也不卖出”等提法,这些提法有褒有贬,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当然了,关于“伟大公司,任何买点都是对的”这类提法,我相信支持者极少。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我有一些想法:
1、关于安全边际的内在逻辑 前面从几个角度讨论过投资的本质,安全边际为什么是成功投资的基石?
我想原因在于:1、安全边际首先为我们的本金提供了保护,尤其是在有极大安全边际的情况下买入,我们在玩一种不败乃至必胜的游戏,这是标准的正期望效用决策模式,换句话来说,我们的投资得到的是正的NPV;2、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将现金,置换成了潜在收益率更高的资产;3、如果资产内在价值在未来不断提升,安全边际放大了我们的收益率,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因此,坚持在买入价格上留有安全边际,是我们在这个市场上生存的充要条件,这是一条严格的投资原则,必须无条件执行。
太多的人忽视了这个问题,相当多的人则是价格投机,上涨时热情似火,企图杀进去分一杯羹;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认识误区,如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市场对“漂亮50”的追捧、05-07年国内的蓝筹泡沫,陷入了“选择性偏差”,武断的认为,“好公司”就是“好股票”,完全忽视了过高的价格已经使“好公司”的潜在收益率变得极低甚至为负,而且忽视了均值回归的自然法则,过大的涨幅必然被剧烈的下跌所修正,使得长期收益率变得平缓。忽视了安全边际,从长期来看,注定会投资失败。
2、关于卖出股票 什么时候卖出股票?对此很多人耳熟能详了,“基本面恶化时,要卖出股票”、“过度高估时,要卖出股票”、“出现更有吸引力的投资标的时,卖出股票”等等。
这其中,“基本面恶化时,要卖出股票”这1条,比较好理解,因为内在价值下降了嘛,当然得卖出了,“买入股票,就是买入企业的一部分”。
对于“出现更有吸引力的投资标的时,卖出股票”,这个理解起来也不难,原因仍在于比较收益的替代,将低盈利能力的资产,置换成高盈利能力的资产。
真正有争议的是“过度高估时,卖出股票”这1条,很多人会拿出巴菲特长期持有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的例子,“我愿意持有一只股票的期限,是永远”来争辩。
这个问题,注定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价值观。不过,理解这一逻辑,似乎并不难:1、从自然法则上看,均值回归,是大概率事件甚至是必然事件,如果价格上涨幅度超出内在价值提升的幅度过多,必然被剧烈的反向运动所校正。即使是公司是极好的公司,卖出后,也能以极大的概率在更低的价格买回来;2、股价过高时,我们沿用“机会成本与潜在收益”比较的思路来验证一下,此时持有收益率已经很低了,潜在收益率相当低,为什么不将它置换成更有盈利潜力的资产呢?
我本人也反对频繁的交易,更反对基于价格走势的“波段操作”,但是历史经验多次证明,疯狂上涨之后,往往是惨烈的下跌,鲜有例外;基于价值与价格对比、机会成本与潜在收益对比的思路,我的看法是:我会将估值过高的资产,置换成潜在收益更高的资产,至少将必然是负收益的资产置换成现金。我们没有那么多现金可用。
至于巴老的操作,我觉得我们固然要看到可口可乐这样的操作,更要注意到一些细节:
1)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等“永久持有”的例子,在巴老一生的投资中,比率有多大?有无代表性?这是否是一种惯常的操作?
2)要考虑到资金的类型。巴老有庞大的资金,而且它更多的是股权投资的风格,而非证券投资的风格。这种风格,普通投资者极难模仿。
3)要考虑当时的情势。我们知道,1998年巴老还在可口可乐的董事会,他持有可口可乐2亿股,加之资本利得税的考虑,卖出可口可乐,也未必是好的选择;
4)要考虑巴老早年、中年、晚年的投资逻辑。巴老早年是现金少、主意多,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很高,因此他交易频率至少比晚年高多了,他也频频将高估的资产置换成更有盈利潜力的资产。到了晚年,他资金规模已经相当大了,变成了“现金多、主意少”,(股票知识大全 )合适的投资机会相当少,此时他投资的机会成本低多了,可口可乐长期收益率大概在12-13%之间,跟他早年不能比,但比空空的持有现金是强多了。他一生中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的变化,这很关键。
因此,对我们普通的投资者而言,我们最重要的是吃透投资大师们的投资逻辑及思想精华,而非亦步亦趋的模仿他们的具体操作。他们说“长期持有”、“永久持有”,我们得思考一下背后的逻辑。我们与别人的情势不同,具体资金的性质、使用期限、机会成本均不同,面对同样的现象,出现不同的行为模式,其实太正常了。
3、价值投资策略,是否有“止损”一说? 前面说过,我们手中现金少,尽管每笔交易要绝对的100%满足在自己的投资系统下,能实现“正期望收益”,但是落实到交易层面,这是一个“好说不好做”的问题。
买入股票后被套,我相信任何人均不能避免。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是“越跌越买”,而交易师的观点则是相反,“绝对不要往亏损股票补仓”,“要学会强行止损”。
哪一种说法对呢?
资金管理,的确是一个相当艺术的难题;某项资产,配置多大的仓位?如何买入?这个问题太大、太难了。
先说说“越跌越买”,这种行为的逻辑很简单,但是要注意这有一个假定,即:价格下跌,纯粹是市场原因的下跌,市场不理性。此时价格越下跌,越有吸引力。
而市场是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什么原因造成了价格下跌?这是一个很难讲得清的问题,尽管价格从长期来看,会反映基本面,但短期价格波动,相当微妙。
巴老强调过,提醒投资者“思考市场价格”,其实就是思考投资者的行为逻辑。
这个问题,我本人也无定见。这似乎有一个概率的问题,即:如果有把握证明市场反应过度了,自己对的,可以越跌越买;如果没有把握市场是对的,还是错的,则要慎重。
本次危机中,着名投资家Bill Miller,就是在投资操作上过于偏执,结果遭受到了惨重的损失。
市场也是一个生态系统,恶劣的气候,总是会有的,黑天鹅的出现,是必然事件。
从哲学层面上讲,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越跌越买”,完全忽视市场的观点,说它正确,也只是一个概率层面的问题,我们并无绝对的智慧保证自己的“绝对正确”,轻率的忽视市场,也很偏颇。
总之,交易层面的问题,不太好把握,我想关键仍在于:1、我们对我们所选择的资产了解多少?它本身的内在价值是否具有平稳性?2、它能不能抗周期?内在价值会不会发生剧烈的下降?内在价值的关键驱动力是什么,什么因素会驱动内在价值发生剧烈的波动?概率有多大?3、拿到目前的价格条件下,我愿意给一个什么样的评估?它能否还能实现“正期望效用”模式?
要实现长期的成功投资,是一个极难的问题,股市的确是考较逻辑、远见、定力、人性的地方,太多的事情“好说不好做”。实践价值投资策略,不仅要落实到分析层面,也要落实到交易层面。这几天结合几次网络聊天的内容,换几个角度思考了一下价值投资的内在逻辑、正期望效用决策模式,算是一点小小的思考及顿悟吧……
(股票知识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