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倒闭的南海公司给整个伦敦金融业都带来了巨大的阴影。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证券市场泡沫事件, “泡沫经济”一词即来源于此事件。
危机起源 1711年,英国政府为了向南美洲进行贸易扩张,而专门成立了一家公司——南海公司,公司因拥有1170万英镑的英国国家债务而成为英国国债最大的债权人。1720年1月,南海公司向英国政府提出利用发行股票的方法来减缓国债的压力。为了迅速筹集还债资金,不堪重负的英国政府决定把南海公司的股票卖给公众。
南海公司是英国一个特许贸易公司,具有在南海贸易的特许权,垄断经营。所谓南海就是现在的拉丁美洲、大西洋(8.68,0.53,6.50%,吧)沿岸地区。南海公司拿到这个特许权以后就开始造势,说这个地区发现了金矿、银矿、香料等等。这在当时都是非常赚钱的买卖。
很快人们开始相信了,南海公司海市蜃楼般的利润前景,唤起了英国人超乎寻常的狂热。于是,股价就开始猛涨。据历史记载,从1720年3月到9月,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一举从每股330英镑涨到了1050英镑。
泡沫破裂
当时的英国正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夕,大量的民间企业同样需要筹集资本,当人们看到南海这种泡沫起来后十分赚钱,民间就纷纷组织公司,并开始背着政府偷偷地发行股票。英国议会在1720年6月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禁止民间组织公司。(股票知识大全 收集整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被民间俗称为“泡沫法”,它的意思是说,“泡沫法”认定了民间股票是泡沫,政府用这部法律去打击民间股票的发行,但同时却助长了南海泡沫的形成。
当人们争先恐后地购买股票的时候,而当时的政府成员,这可以被称为最早的内幕交易者,在股价越涨越高的时候,包括财政部长在内的许多官员卖掉了所持有的股票。
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的大举抛售,引发了南海泡沫的破灭。1720年,南海公司的股价从8月31日的775英镑一路下跌,到10月1日,只剩下290英镑。当时英国的财政部长在南海公司的内幕交易中,为自己赚取了90万英镑的巨额利润。丑闻败露之后,他被关进了著名的英国皇家监狱———伦敦塔。但是,比他更悲惨的却是那些不知情的投资人,这其中还包括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牛顿,牛顿赔了,他在南海泡沫中的损失超过了2万英镑。事后,他不无伤感地写道: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的疯狂。
然而,比牛顿损失更大的则是英国的经济,南海泡沫的破灭使神圣的政府信用也随之破灭了,英国没人再敢问津股票。从那以后,柴思胡同这条著名的交易街清静了整整100年,此间,英国没有发行过一张股票,从而为发达的英国股市历史留下一段耐人寻味的空白。
(股票知识大全 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