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个人多年投资体验,对巴菲特的近期思想变化进行解读:
近期,伯克希尔·哈萨维公司公布了2010年年报,巴菲特照例会在年报中展现其思想的闪光,虽然这光芒与过去并无二致,只是光晕的不同闪现部分而已。
重复只是为了使我们不要轻易忘记。
收集闪光如下:
1、“首先,在从1965年至1969年开始,以2005年至2009年结束的五年一个阶段的时期内,我们账面价值的增速都超过了标普500指数的增速;虽然我们在市场向好的几年中落后于标普500指数,我们在该指数业绩消极时一直超过了它。也就是说,我们的防守好于进攻,这也可能持续下去。
衡量我们完成和未完成的工作要有一个理性和坚定的标准。这令我们避免受到着眼业绩并以此为目标的诱惑。”
解读:衡量投资水平的高低是相对于指数的长期表现,以十年为周期太长,以两、三年的表现来分析不客观,五年是较为客观中庸的标准。衡量一个投资者或者说一个经营者的管理水平,也许五年是一个较好的衡量标准。
如果大家都能从五年的时间长度来考虑自己的投资绩效,来考虑与指数的对比,也许能够不那么急功近利一点。
但能够做到这点的人又有多少呢,人人都想急着赚钱,不想放过任何一次以及任何一个板块的上涨机会,最终结果却连指数都赢不了。
巴菲特在大牛市的大涨年份也有几次输给市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巴菲特在牛市末期会大大增加持有的现金比例,兑现利润,回避风险,并为将来的恐慌性下跌准备充足的弹药。在他人火力全开、满仓持股(指数更是相当于一个满仓的投资组合)的时候,他却主动收缩,没有全力争胜,自然难以战胜短期向上的指数涨幅;
(2)巴菲特所购买的普通股主要是蓝筹股,从波动幅度来看,蓝筹股在熊市中抗跌,在牛市的很大一部分时间自然也抗涨;从成长性来看,蓝筹股虽然能够维持稳定增长,但短期增长速度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小盘成长股,投机性上更是无法相比,自然在涨幅上难以成为靠前的品种;这也决定了股神在市场交易因素上无法超越指数;
(3)随着伯克希尔·哈萨维公司收购的公司越来越多(未上市或全部收购后退市),伯克希尔·哈萨维公司越来越由投资型企业转变为经营性企业集团,其收益增长更多地来源于投资分红及合并报表企业的利润增长,其本身就像一个大蓝筹股,而从短期来看,蓝筹股的稳定利润增长速度是比不上牛市指数的泡沫化增长速度的;所以说,在伯克希尔·哈萨维公司的早期,指数大牛市时,(股票知识大全 )伯克希尔·哈萨维公司的帐面价值尚能接近或能领先指数涨幅,而越到后期,落后的次数就越多。
防守得好才能在指数业绩消极时一直超过它:
众所周知,大跌对复利增长的危害性相当大,哪怕是你的收益再高,一次大的打击就足以抹去你大部分胜果,而接二连三的大跌更是会毁去你毕生的努力。
稳定的复利增长,哪怕是只有15-20%,累加起来也比什么赚了一倍又赔了50-60%的过山车要靠谱得多,后者飞得再高,最终都掉回了原地,或者飞出轨道摔死。
不管是投资还是比赛,成绩居前的都是防守较好的球队。
投资绝容不得大败,不管你曾经多么成功。
“避免受到着眼于业绩并以此为目标的诱惑。”不管是基金经理还是投资者,总忍不住进行攀比,本来交易是为了安全获利,可大家却把它变成了赚钱比赛。正是为了不甘示弱,才使得大家不去理性地分析一个标的的合理价值,更懒得计算能够获得的合理利润有多少,每一波行情都妄想要跑到第一、跑到顶峰,能够连续成功的却极少。
当你脱离理性分析时,你就是在与大家赌运气。这时候,运气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不管你资金大小还是学识高低,你也必然走向指数一样的平均化。
追求短期卓越的必然结果就是走向平庸。
2、“我们有所不为。很久以前,查理制订了自己最远大的雄心:‘我只想知道我将丧生何处,那么我就绝不会去那个地方。’
查理和我避开我们不能评估其未来的业务,无论他们的产品可能多么激动人心。过去,即使是普通人也能预测汽车(1910年)、飞机(1930年)和电视机(1950年)这些行业的蓬勃发展。不过,未来则会包含会扼杀所有进军这些行业的公司的竞争动力,即使幸存者也常常是鲜血淋漓地离开。
由于成群竞争者争夺主导权,查理和我能够明确预见某个行业未来会强劲增长并不意味我们能够判断其利润率和资本回报会是多少。在伯克希尔我们将坚持从事其未来数十年的利润及前途似乎可合理预测的行业。”
解读:长远投资需要避开竞争激烈的行业。哪怕该行业的产品很有前景,但是你不知道哪个生产者将会是最终的胜利者,误投的风险概率很高。
也有观点认为,只要你能够了解这些行业,也可以尝试着交易一把,只要控制好风险,尽量以极低的价格买行业龙头,也是获利之道。我承认,这种方法也有很大的成功概率。
但巴菲特与查理却认为,只要有丝毫风险的地方,就不能迈雷池一步,这是绝不能逾越的纪律,已经与风险概率计算无关。
3、“我们为维持自己的一流财务实力付出极高代价。目前我们照例持有的相当于200多亿美元现金的资产带来的收益很少。但是,我们睡得安稳。”
解读:巴菲特不止在一个场合提到过,持有现金虽然会降低投资绩效,但却使他睡得安稳。
这段内容,经常被不懂投资的宣传报道所忽略,大众媒体大多是急功近利的投资菜鸟,他们关注的往往是巴菲特买什么股票赚了大钱,却不去想巴菲特是怎么把握住这些机会的,有的简单地解释成长期持有好企业,稍微高一点层次地会加一句“在他人恐惧的时候,我们贪婪”,至于巴菲特那贪婪的大肚子从何而来,却从不去细加分析。
巴菲特“睡得安稳的”这段话应该是来自于恩师费雪,费雪曾在“怎样选择成长股”中写道:“保守型投资人夜夜安枕。”并进而把这句话解释成两个定义:“(1)保守型投资:很有可能在最低的风险下,保存(亦即维持)购买力。(2)指了解保守型投资的构成内涵,接着针对特定的投资,依照一套合适的行动程序,以确定特定的投资到底是不是保守型投资”。很可惜,费雪在说完这一段精辟的思想后,就开始大谈特谈成长股企业的特征去了。以致于大部分人认为买长期成长的企业就是保守型投资,却往往忽略了最低的风险下仍保持购买力(没有现金,这点就不要想了)。
巴菲特是把现金看得比股票还重的人,买股票就是要买能产生大量现金的企业,握有现金就能够把握大的机会。他始终牢记着格莱厄姆的75%法则、安全边际法则,费雪的安睡投资人法则,躺在成堆的现金上睡安稳的觉。
4、“至 2009年12月31日,持有普通股总额590亿美元,在道氏化学、通用电气、高盛、瑞士再保险和箭牌的不可交易债券中持仓,账面现行价值260亿美元。
当天上掉金子的时候,应该拿桶去接,而不是管子。
2008年初,我们拥有443亿美元的现金资产,之后我们获得了170亿美元的经营收益。然而,在2009年,我们的现金减少到了306亿美元(其中80亿用于BNSF收购),我们在过去两年已经用了很多钱。那是一个投资的理想时期:常伴随恐慌的氛围。那些投资者为了毫无意义的保证而付了更高的价格。最后,在投资中起作用的是你对所花的成本以及这个业务在随后的十年或二十年的盈利。”
解读: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前,巴菲特有大把的现金,而危机发生时,巴菲特大举抄底,可依然只用去近一半的现金,目前的现金与股票(债券)仓位比为1/4,即持有25%的现金(股票增值后的结果,其在危机时的现金比率更高)。
巴菲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时候才是“现金是王”,哪怕是在大股灾中,他既不会随意乱买貌似很便宜的股票,更不会轻易把子弹打光。
而成功首先取决于你交易的成本,然后才是该业务随后的长期盈利。切不可颠倒了先后顺序,只顾及企业的长远发展而不顾及交易的成本。
5、持仓组合看,运通公司、富国银行等为代表的金融行业及可口可乐、宝洁、卡夫食品为代表的消费行业占了投资组合的七、八成,比亚迪、浦项制铁等制造业合计占比不到百分之十。这符合他所说的:“早期,查理和我曾规避资本集中的行业,例如公共事业。截至目前,(股票知识大全 )最好的投资依然是那些投入少,回报高的企业。幸运的是我们拥有一批这样的企业,而且还想拥有更多。”
解读:长期来看,最好的投资可能就是消费类与金融类的轻资产、不容易受通胀危害的行业,这两类行业中的能够稳定增长的企业有长远投资价值,巴菲特65亿美元购买的箭牌同样是这种企业。
6、“不过,伴随着伯克希尔日益强大,我们目前有意投资大资本运营企业。我们认为,伴随投资数额增长,这样的企业更容易取得合理的回报。如果我们的预期正确,我们相信伯克希尔将如虎添翼,在未来几十年中虽不能取得巨额收益,但是应该可以超过平均水平。
铁路公司与我们的电力公共事业公司具有巨大的相似之处。两者都是向消费者、社区以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基本服务,两都都需要进行大量投资,都必须进行前瞻性规划,最后两者都需要明智的监管者提供收益的稳定性,以便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进行投资。
我们发现公众与我们的铁路企业之间存在某种社会契约,这种关系与公用事业非常相似。无论某一方推卸责任,双方都将受害。所以,我们认为双方应该相辅相成。政府如果不评估大型电力和铁路系统,就几乎无法预测其潜在经济实力。”
解读:巴菲特投资铁路,很多人理解为铁路有利于节能环保,巴菲特也作了类似说明,但事实是巴菲特对未来的经济前景相当不乐观,个人分析巴菲特也许是认为政府为刺激经济复苏只能不断扩大公用开支,同时逐渐放宽对公用事业部门价格的管制来吸引投资,而稳定低收益的公用事业也能够因此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这也就不难解释巴菲特为何力挺执行货币宽松政策的伯南克连任美联储主席,甚至不惜以抛售股票相威胁美国政坛。
以上为个人见解,不一定正确,可供大家探讨。
(股票知识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