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权”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迷人的字眼:为什么沃尔玛的采购政策能够决定某些地区经济的兴衰?为什么网络和商业连锁企业在国外资本市场估值较高?为什么中国轻微地提高利率就能够使全球原材料期货连续下跌?为什么上海期铜能够越来越多地影响伦敦乃至全球期铜的走势?全部因为三个字:定价权。
中国的企业到国外证券市场上市自然将定价权交给国外证券市场投资者;国外企业(比如中外合资)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参照的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定价标准。然而奇怪的是,有些人叫喊着中国证券市场上的定价权要与国际接轨,国外资本并不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主要买方,更不是奇货可居的卖方,既然买货的是中国人、卖货的也是中国人,为什么中国证券市场上的定价权却要按照国外证券市场的标准呢?
理由很简单:投资者看到了金融开放的大趋势,任何一个金融市场都不可能在全球化的金融市场上成为定价的孤岛,因此模模糊糊地认为中国证券市场股价应该向国外接轨。国际化、国际接轨的大趋势没有错,错在接轨的盲目性。
我国的大部分投资者并不全面了解国外资本市场的理念和定价方式。谈到接轨,就知道市盈率,实际上大部分人不知道美国、欧洲、亚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市盈率是多少,只是想当然地认为国外的肯定更低(这都是股市2200点“泡沫论”时期的印象),事实上,即使按照他们的标准,我们的证券市场定价也偏低了,低于法国、日本等国的平均市盈率,部分行业低于美国、亚太地区的平均市盈率。如果按照这些国家同样成长阶段的估值水平,我们的平均市盈率则更低了。况且,对于国外市场经常用的并购价值、重置价值等估值指标、方法,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都不熟悉?更不用说流行。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并没有学会国际投资理念和估值方法,我们所失去的定价权,欧美投资者并没有得到。
那么这个定价权谁得到了呢?是那些攻击中国经济体制、低估中国企业价值的少数投资者得到了,这主要体现在与我国香港股市接轨的理念上。
香港证券市场上的股票定价偏低,那是因为国际投资者不相信我们的企业管理模式,把我们低估了。举个例子,1998年,广东广信事件以后,香港市场上的很多红筹股债券都从120元以上跌到70元以下(面值100元),他们还在抛,当时只有我们内地投资者大量买进上海实业、光大控股、COSCO等公司的债券,因为只有我们了解这些企业的信用和实力,事实上这些买进的投资者一年的收益率都在50%以上,有的超过100%。境外投资者低估了我国企业的投资价值,结果他们就没有抓住中国企业的投资机会。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仍然没有在国际上得到普遍承认,所以他们还会低估我国企业的价值。但是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全球化、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最终会得到承认,低估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者是否还会错过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的机会?
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接受、借鉴国际化的投资理念,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丧失自我,而应该寻求国际化投资理念与本土实际情况的有机结合。要破除因为国内的投资主体失去“定价权”而带来丧失标准的估值风险,主要靠三个主体发挥作用:
一、政府应该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调节
估值风险首先是因为某些政策传闻产生的,比如蓝筹企业在香港、内地同时上市的计划,又比如QDII计划等等。上述政策传闻必将进一步放大中国证券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金融风险。
其次,商品的定价本身最直接的决定因素还是供求关系。虽然保险资金、企业年金入市、商业银行开办基金公司进行理财,让居民银行存款入市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补充证券市场的资金,但是整体而言,根本不足以弥补国有控股企业资金从证券市场的逐步撤退、个人投资者因为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质量太差而被迫转向银行存款等负面因素。况且在2004年上半年证券市场短暂的行情活跃过程中,我们的融资额也创了近几年的新高,直接导致证券市场投资功能的丧失。
因此估值水平的迷失不仅直接因为相关政策传闻引起,而且同政府所能调节的证券市场整体供求结构直接相关。所以解决当前市场估值危机,一方面要求政府慎推接轨政策,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引进新的资金来平衡、改善当前证券市场的供求格局。比如,从对等的角度讲,国有企业和商业银行资金如果禁止进入股市,那么理论上也应该禁止其从股市上融资------或者同一个主体的投融资两个方面都放开,或者都禁止。另外,政府要从政策对上市公司进行优胜劣汰,逐步把不合格的上市公司淘汰出局,恢复证券市场的投资功能。
二、培植基金等多种中国机构成为证券市场定价权的主导力量
中国的证券投资基金所掌握的资金总量已经超过证券市场流通市值的1/4,成为主流投资理念的实践者和引导者,今后这一力量还会进一步壮大。因此基金行业是本土定价权的主导力量,担当着重任,基金行业必须从前期模糊的价值投资、国际化投资理念中走出来:倡导以成长性投资和价值投资为主的多元化投资理念;倡导国际化投资理念和本土实际情况的有机结合;持续发掘、培育独特的中国概念以及在全球化进程中体现国家比较优势的上市公司,引导全球投资者认识中国企业的投资价值。但是仅有基金公司一家机构是错误的,必须培植更多体制类型的证券投资机构,如:民间资本、保险、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大财团等多种机构进行博弈,才能完善中国证券市场的定价权。
回顾几年以来几次行情,我们很容易发现每一波牛市的先机行动者,都不是基金,但是每一波行情的承接者都非基金莫属。这说明基金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中国证券市场上追涨杀跌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证券市场的稳定性,所以,要想保障证券市场的稳定,管理层必须公平地培植多种体制和类型的中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机构,而不是仅国家队这一种主体机构,否则,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百害而无一利。
三、国内证券研究机构和金融专家成为理论上的引导者
如前文所述,我国大部份投资者对全球市场的定价水平(比如市盈率)并不了解;对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人均GDP1000美元历史阶段的定价水平也不了解;对于具体行业比如科技股所用的复杂定价方法、商业连锁常用的市销率、并购价值、重置价值等估值指标、方法,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更很少应用;对于为什么国外投资者(相对于国内而言)更青睐于中国海外上市的网络股、科技股,为什么国外投资者以50倍以上市盈率收购、购买中国的商业连锁企业,为什么看好中国的品牌公司、购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兴通讯和具有垄断特征的港口企业,我国投资者也缺乏深刻的理解;至于国外投资者因为国有体制“非市场经济地位”,甚至某些政治原因而低估中国绝大部分上市公司,我们更缺乏必要的研究,因此也丧失了应有的自信,更不用说引导外国投资者认识我国企业的价值。
国内的金融专家要坚持中华文化本土智慧的同时,如何学习国际先进的投资工具性的理念,去伪存真、拨乱反正,树立对中国证券市场的信心,确立科学的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估值方法和估值体系,从实践上迫切要求我国证券研究机构和金融专家提升研究的水平,引导整个市场的研究和投资理念。
案例:
高峰体验:
A.股票的定价权只有超级主力机构说了算,个人投资者是没有发言权的,股价多少算高,多少算低,股票价值怎么估算?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永远也说不清楚的东西。
B.说白了是机构来引导股市的力量来主导股票的定价权,高了也是超级主力机构说了算,低了也是超主力机构说了算,股市狙击能做的只有抓准股市的阶段性潮流,对此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初期可以相信,然后等待机会利用;后期千万别相信,用逆向思维反向操作。
高峰体验:
A.股价的高与低关健是看该上市公司的成长性是否与时代的发展相致,是否被超级主力机构认同,最后还得靠资金实力说话。
B.不同行的股票有不同的定价标准,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标准,不是绝对标准。
高峰体验:
A.五十元的股票与五元的股票哪个高哪个低?关健还得看机构的投资理念是什么。
B.谁都会认为发行价一元钱的股票上市后四十元价格高了,可是超级主力机构说四十元价格低了,当然还是有实力的机构说了算,这就是潮流,这就是定价权。
高峰体验:
A.当超级主力机构既有研究能力,又有控制媒体的宣工具,再加上雄厚的资金实力,自然就拥有了股市的定价权。
B.当股市狙击手的实力还不能操纵股市时,上策只能是利用有定价权的超级主力机构,紧跟着超级主力机构引导股市而形成的潮流--股市意识流--股市热点,而不要陷入股市定价权中去书生气地天真幻想。
Copyright 2018- www.dyjian.com/ 大宇股票知识网 海口美兰韩哲棚百货商行 版权所有 琼ICP备2023001966号
免责声名:本站所发表的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和学习,内容所带来的一切后果均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